为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,探索乡土发展的实践路径,7月5日,河南工业大学青禾耕梦社会实践团奔赴河南省开封市白云山村,在村支书的带领下,开展实地调研活动。团队通过走访村庄、交流座谈等形式,深入挖掘班村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探索与实践,为助力乡村发展积累一手素材。
抵达白云山村后,实践团与村支书陈宝超的座谈交流成为了解当地发展的重要窗口。座谈会上,陈宝超首先介绍了白云山村在发展番茄大棚经济和推进“一宅变四园”建设中的不凡历程与卓越成就。在谈及大棚经济时,陈宝超向实践团成员们详细讲述了创业初期的艰难。“当时,推广大棚种植面临着诸多难题。部分村民受传统观念束缚,担心种植风险,对大棚种植持观望态度。同时,资金短缺和技术不足也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。”为打破这一困局,陈宝超以身作则,主动垫付大棚建设费用及初期各项成本,大大降低了村民参与的门槛。“不仅如此,我还积极组织村民学习先进种植技术,让村民们实地感受大棚种植的优势与潜力,逐步打消他们的顾虑。”实践团成员们认真聆听,详细记录下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节点、具体举措和实际成效,并围绕村民思想转变、产业可持续运营等问题与村支书展开深入交流,不时提出针对性疑问,进一步厘清了白云山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发展逻辑。
图为团队成员与白云山村村支书进行深入交流
展开剩余59%座谈结束后,实践团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前往实地参观,亲身感受乡村人居环境与产业融合的创新探索。在大棚种植区,成员们走进番茄大棚,近距离观察番茄品种和生长环境,向种植户详细询问种植周期、日常管理、产量及销售等情况,沉浸式感受现代农业产业在乡村落地的实践场景。在村落改造区域,实践团沿着村内道路走访“一宅变四园”的典型案例,深入了解了“一宅变四园”改造前后的变化。“改造前,这些区域大多是闲置的宅基地和荒地,环境脏乱差。改造后,变成了美丽的果园、花园和菜园。如今果树成林,累累硕果挂满枝头,不仅改善了乡村的人居环境,还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,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。”陈宝超介绍道。成员们逐一查看改造后的园区,仔细观察空间布局、植物搭配和设施建设,探究其在提升乡村宜居水平、促进村民参与乡村建设方面的重要价值。
图为团队成员参观西红柿大棚
随后,实践团跟随村支书陈宝超重点参观了白云之家养老中心,这也是村里民生保障工作的核心阵地之一。“村里老人多,养老是大事。我们建这个中心,就是想让老人们在村里就能安享晚年,有吃有玩还有人照应。”村支书边走边向成员们介绍。除此之外,白云山村还全力保障全村适龄儿童到校接受义务教育,打造了图书阅览室,妇女儿童之家等场所,并定期开展教育知识讲座。同时,积极组织村内青壮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,切实促进群众就业增收。
此次白云山村实践活动,青禾耕梦社会实践团全方位、深层次地了解了当地在乡村振兴中的创新实践。团队成员们以扎实的调研态度,通过拍照、录像、访谈记录等多种方式,全面记录下白云山村在产业发展、环境整治、村民参与等方面的发展经验,为探索乡土振兴路径积累了丰富且珍贵的素材。(通讯员 谢淑娴)
图为实践团队与白云山村村支书在村委会合影
发布于:河南省券商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