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最近几年,美国妄图将经济与中国脱钩,全球寻找和培养可替代中国制造的国家,比如印度、印尼、墨西哥和越南。美国的努力能够成为现实吗?我们来看看,中国制造的崛起主要有哪几个因素,这些因素是否有其它国家能够具备。
中国制造崛起的因素有很多,常被提起的,有人口红利、产业链优势和庞大的国内市场等。但如果与印度、印尼、墨西哥和越南进行比较,我们就会发现,这些优势虽然重要,但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不可替代。
中国、印度、印尼、墨西哥、越南人口及经济指标对比表
年份 | 国家 | 人口 (亿) | 人均GDP (美元) | 文盲率 | 高中以上人口比例 | 大专以上人口比例 | 人均发电量(度) |
1978 | 中国 | 9.6 | 200 | 25% | 7% | 1% | 268 |
2024 | 中国 | 14.1 | 13000 | <3% | 35% | 19% | 7163 |
印度 | 14.3 | 2700 | 28%-30% | 22%-25% | 14% | 1215 | |
印度尼西亚 | 2.8 | 5000 | 5%-10% | 43% | 13% | 1320 | |
墨西哥 | 1.3 | 14000 | 4%-7% | 35%-40% | 20% | 2761 | |
越南 | 1.0 | 4700 | <5% | 42% | (缺数据) | 3005 |
先看人口红利。印度的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中国,印尼、墨西哥和越南也都是人口过亿的国家。再看人口素质,文盲率、高中以上人口比例、大专以上人口比例三个指标,印尼、墨西哥和越南三国与中国相比并不逊色,文盲率只是稍高于中国,但高中以上人口比例高于中国。墨西哥实施高中义务教育,其大专以上人口比例甚至还略高于中国。虽然印度在各项指标上都远逊于中国,但除文盲率外,其它指标却远好于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。
1978年的中国,文盲率高达25%,高中以上人口比例仅有7%,大专以上人口比例仅有1%,却没有挡住外资进入中国的热情。同样的一幕,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今天的印度等国?今天的印度等国都不缺人口红利甚至工程师红利。可当今的许多资本,其中也包括不少中资,之所以进入印度等国,是迫于美国的经济脱钩要求,并不是主动为之。这与1978年以来,大量外资纷纷主动涌入中国形成了强烈反差。
今天外资难以从中国迁往印度等国,另一个最常被说起的因素是完整的产业链。许多中资为了应付美国的经济脱钩要求,仅在东南亚和墨西哥建设产业链最末端的产品组装和封测厂,产业链上游的零部件生产都还留在国内,这也被认为是产业链难以整体搬迁的结果。事实上,完整的产业链是投资的结果而非前提。要知道,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,许多产业几无产业链可言,但不影响外资热情地将整个产业链迁移至中国。如果有合适的投资环境,我相信大量的资本将整个产业链拔根而起、迁出中国,绝非没有可能。
再说庞大的国内市场。应该说,人口过亿的国家,国内市场也都有一定的规模。从人均GDP来看,墨西哥还超过了中国,只是因为贫富差距严重,限制了国民的购买力。印度和印尼虽然人均GDP较低,但毕竟分别有14亿和近3亿的人口,国内市场也很庞大,印度、印尼也都在屡屡祭出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,并且也都取得一定的成效。
除了人口红利、产业链优势和庞大的国内市场外,中国制造崛起的其它因素如强势政府、高储蓄率、高流动性社会等,其它发展中国家或多或少也都拥有这些因素,可仍都无法复制中国制造崛起的成功经验。
那么,中国制造崛起的成功经验,究竟有哪一个是无法复制的?
我认为,是基础设施建设及其背后的土地财政支持。
虽然不少发展中国家也都拥有数量庞大的年轻劳动力,部分劳动力的素质也不算低,但只要基础设施落后,缺乏电力、道路、地铁、机场、港口、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,外商就不敢也不可能进行大规模投资。
比如电力,印度、印尼、墨西哥和越南都有一半或大部国土位于热带,气候炎热,如果没有充足的电力支持空调设备降温,根本就没法发展工业。2024年,中国的人均发电量高达7163度,大约是越南和墨西哥的2-3倍,是印尼和印度的5-6倍。越南在这4个国家中发电量算高的,可也远远不够用,屡现电荒,不得不向中国采购大量电力。最近几年,越南每年都要向中国采购约20亿度电。
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、产出效益慢,这笔资金的投入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重大制约。不少发展中国家被迫大量举借外债,外债利息成为国民沉重的经济负担,其经济发展往往也因此受制于向其提供资金的西方发达国家。
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,也碰到了这个问题。香港人要来投资,可中国大陆政府苦于手中没有钱搞基建。
香港人说,你们怎么会没有钱?可以卖地呀。香港政府掌握香港土地100%的所有权,香港私人或企业仅拥有有期限的土地使用权,并无永久产权。土地使用权转让金是香港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。
于是,向香港学习,中国大陆也有了土地财政。中国大陆政府一方面通过土地出让金获得大量资金搞基建,另一方面将土地廉价用来建设大量工业园、科技园,这才有了今天中国制造雄踞天下的局面。
是的,尽管如今土地财政广受诟病,但当初要没有依靠土地财政来支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,中国制造的崛起无从谈起。
而土地财政,印度、印尼、墨西哥和越南根本就复制不了。印度和印尼都实行土地私有制,墨西哥私人占有38%的土地,集体和国有分别占有52%和10%的土地。墨西哥宪法规定市镇级政府没有强制征地权,如要收回非正规占用土地或集体土地,必须报请联邦授权并走冗长司法程序,不可能像中国一样成片收储土地并统一出让。
越南也是社会主义国家,土地归国家所有。越南曾试图模仿中国推进土地财政,但最终并未形成稳定可持续的土地财政模式,反而引发房地产泡沫等一系列问题。这是因为,在越南,个人和企业已获得的土地使用权近乎永久,可继承、转让、赠与和租赁,越南农村无集体建设用地和机动地,政府征收土地需面对高昂的补偿成本和复杂的协商流程,无法像中国一样大规模征地、储备、出让,形成“卖地—创收—基建”的循环。越南政府手中控制的土地有限,部分官员的贪腐加上允许外资炒房,结果造成严重的房地产泡沫,使得土地价格高涨推高了工业的用地和融资成本,反而让实体经济无法发展。最后,外资撤离让房市崩盘,土地财政也随之破产。
在许多发展中国家,土地私有不仅让国家手中无土地可用,还造成严重的贫富分化和阶级固化。少数家族由于拥有大量的土地,其子子孙孙就都可以不劳而获、永保富贵。大多数穷人没有立锥之地,加上政府手中控制的国有土地不足,又无法廉价大量征地来发展经济,穷人的命运就很难获得改变。
典型的如印度,婆罗门、刹帝利等高种姓群体虽占人口比例很小,却实际控制着全国超70%的耕地。占印度农村人口多数的低种姓群体中,近60%的家庭没有土地或仅拥有小块地,大多只能沦为佃农,需将收成的50%-70%交给地主作为租金。印度由于基础设施非常落后,加上种种对外商并不友好的制度安排,导致外商投资裹足不前,其培养出来的大量理工科学生只能前往美国、英国、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发展,人口红利和工程师红利都没有转化成生产力。
事实上,不仅印度、印尼、墨西哥和越南,全世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,都不具备像中国一样实施土地财政的条件。全球成功实施了土地财政的,除了中国大陆、中国香港外,就只有新加坡了。中国在利用土地财政获得的资金进行大规模基建的同时,还兼具人口及工程师红利、庞大的国内市场、强势政府等有利条件,更让其它发展中国家望尘莫及。所以,中国制造崛起的成功经验,根本就不可能复制。
(作者简介:余盛,硬科技财经作家、荷兰商学院行业导师,著有《中国光伏突围战》《芯片战争》《芯片浪潮》《手机战争》《金龙鱼背后的粮油帝国》等作品。欢迎关注公众号“余盛”,第一时间阅读余盛本人的原创科技、财经和历史类深度评论文章。) ]article_adlist-->
海量资讯、精准解读,尽在新浪财经APP
券商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